秋季,顺应时节,调养脾胃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11-23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作者:未知
  • 点击数:

秋季,是从立秋至立冬前(包括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六个节气),气候由热转寒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;人体阳气也随之渐收,阴气渐长。因此,秋季养生,应顺应时节及气候变化,凡精神情志、饮食起居、运动锻炼,皆以养收为原则。


秋季时期,脾胃功能旺盛,如生活、饮食习惯不好,未顺应秋季的特点,不注意保养、纵容陋习,则定会损伤脾胃,导致疾病百出。因此,这段时期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疾病复发的高峰期。

慢性胃炎:是胃部最常见的疾病之一,通常以慢性的胃黏膜炎性病变为基础,根据轻重程度的不同,有慢性浅表性

胃炎,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多种分型。


消化性溃疡: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,黏膜发生的炎性反应与坏死性病变,病变可深达黏膜肌层,其中胃,十二指肠最为常见,故又称胃、十二指肠溃疡。


1、精神调养

秋天气候渐转干燥,气温渐降,草枯叶落,花木凋零,人心中易起凄凉,垂慕之感,产生忧郁、烦躁等情绪。因此,秋季要主动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。我国自古代民间重阳节(阴历九月九日)即有登高赏景的习俗,登高远眺,可使人心旷神怡,一切忧郁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,是调解精神的良剂。


2、起居调养

秋季,阳气趋向收敛,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;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早卧--以顺应阳气之收;早起--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之太过。初秋时节,天气变化无常,应须多备几件秋装,酌情增减,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,否则易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会减弱,容易受凉感冒;而深秋时节,风大转凉,应及时增加衣服(体弱的老人和儿童尤应注意)。


3、饮食调养

秋天补脾宜平补不宜大补”,如大量进食补品,会加重脾胃负担,使长期处于“虚弱”状态的肠胃无法承受“突如其来”的补品,容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。因此,秋季调理脾胃,宜以清补润燥为主,饮食要尽可能少食葱、姜等辛味之品

推荐几款调理脾胃食谱:

山药红枣粥

脾胃虚弱、大便偏稀的人可以用山药、红枣、焦山楂熬粥。胃寒者也可以适当放些生姜片。山药有健脾补气、益肺固肾的功效,红枣可补中益气、健脾养胃,加上山楂酸甘养阴、健脾消食,可以很好的帮助脾胃功能的恢复。


银耳莲子羹

选用银耳、莲子、红枣、雪梨、冰糖适量熬制。银耳、雪梨、冰糖可以濡养肺胃之阴,莲子、红枣健脾,很适合秋季食用。


莲藕鸭块汤

做法是取新鲜莲藕、适量鸭块、加少量白果、生姜片熬汤宜去油。莲藕、鸭肉可以清补脾胃,白果固护肺胃之气,达到调补润养的目的。


白萝卜猪肚煲

白萝卜洗净加猪肚和少许生姜共同煲汤。白萝卜秋季养肺开胃、理气助运;猪肚健脾养胃。清补而不腻尤其适用脾胃虚之人,有益于健康。


4、运动调养

立秋时节,人体开始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,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,活动量不宜过大,不宜过度劳累,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,使阳气外泄,伤耗阴津,削弱机体的抵抗力。如气功、慢跑、太极拳、户外散步等,这些运动讲求形动而心静,动而不乱,和缓不剧烈,静而不躁,既能增强人体的生理功能,以应秋凉,又不会导致阴津阳气的伤耗,以应秋收。

推荐一款中医秋季养生功法(秋季吐纳健身法):

秋季洗漱后,于室内静坐,缓缓做腹式深呼吸,吸气时,舌舔上颚,用鼻吸气,用意送至丹田。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,呼气时要默念“哂”字,但不要出声,反复30次。


5、防病保健

秋季是肠炎、痢疾、疟疾、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;注意搞好环境卫生,消灭蚊蝇;注意饮食卫生,不喝生水,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;为防治乙脑则应按时接种乙脑疫苗。


脾胃病科 2020-9-15


返回列表
地址: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桥北路10号 联系电话:0763-3338716 传真:0763-3338716 邮编:511500
版权所有:清远市中医院 粤ICP备16062804号 粤公网安备 44180202000103号
×

用户登录